首页>科研>学术动态

略论康巴文化的多样性

藏学与人类学论坛 2022-06-15

略论康巴文化的多样性

格勒  博士

  康巴藏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优秀藏族群体之一。康巴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璀灿的康巴文化。它所保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不仅在国内是少有的,就是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横断山自然环境,历史上提出“治藏先安康”也说明了康区的战略地位。

  甘孜州炉霍县位于康区的中心地带,又有保留至今闻名藏区的卡萨石棺葬文化和霍尔文化。今天“为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服务当代社会,进一步理顺霍尔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文化属性,由中共炉霍县委、炉霍县人民政府和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主办的 ‘康藏文明的古摇篮—炉霍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炉霍隆重举行。我作为一个来自康区的康巴学者,为此欢喜鼓舞。

  大约是2004年,我在康巴文化名人论坛上做了题为《略论康巴人与康巴文化的特点》的发言;2005年我和海帆合著的《康巴》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7月6日我应邀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报告厅做了《康巴文化多样性》的演讲。2014年又出版了拙著《康巴史话》,通过这些初步的研究,我对康巴文化多样性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今天提出来讨论,请大家不吝赐教。

  一、什么是康巴和康巴文化

  我们了解一个人,首先要问姓名,我们探讨任何一种族群或文化,一般也是从定义和概念出发。我们研究康巴文化首先想到或遇到的问题是“康巴”两个字的含义,这要从藏族的传统历史地理概念或观念说起。藏文文献《智者喜宴》记载:藏族传统的历史学者习惯上把广大的藏区分为三大区域。这就是“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1].汉文文献《西藏志》中把这种划分减缩成:“分为三部:曰康、曰卫、曰藏。”并说“康者,即今之察木多一路”[2]。据藏文文献《白史》记载:康(khams)“总合之东方地区……所言康者,系指边地。[3]”由此可见,古代藏族在交通不便、自我封闭的时代,认为藏族地区的中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也就是藏族和藏族文化起源之地),包括拉萨,因而称这个地区为“卫”(dbus),意为中心。西部阿里一带称为“堆”(stod)即上。东部的昌都、甘孜、迪庆一带称为“康”(khams),即边地之意,那么居住在“边地”康区的人,自然就叫“康巴”。这与我们习惯叫昌都人为“昌都娃”,甘孜、炉霍一带人叫“霍尔巴”,巴塘人叫“巴巴”等是一样的,“巴”在这里有“人”之意。因此,有些杂志和书上说“康”意为大地, 显然是误解,那么康巴人更不能理解为是“大地的人”。

  如果今天我们从语言学角度看,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是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讲安多方言的安多人,主要分布在甘、青和阿坝州等地;而讲康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昌都、四川的甘孜州、青海的玉树州、云南的迪庆州等地,这些地区加起来就是我们说的康区或康藏地区,也就是历史上的西康地区。居住在这些地区的藏族就是康巴人。

  康巴人民族构成上以藏族为主体的人群,康巴文化自然是以藏族文化为主并吸收其他藏区和其他民族文化形成。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康巴文化与安多、卫藏的文化有同根同源的共性。同时康区地处藏族与东部汉、羌、彝、纳西等民族交接的边缘。其文化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点。

  康巴文化就是康巴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和头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文化的综合。按我们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的定义,康巴文化应该包括康巴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历史、绘画、歌舞、建筑、风俗、心理、家庭、婚姻、葬俗、村落、部落、游牧、定居、雕塑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是康巴人的双手和头脑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康巴文化。因此,我们研究康巴文化的对象自然包括康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献、心理、建筑、宗教、意识、艺术以及所有的风俗习惯等。这就是说我们研究康巴文化自然不能只讲物质文化,如经济、建筑等,也不能只讲精神文化,如佛教文化或历史文献等。我们要认识到现在经常提到的格萨尔、德格印经院、康定情歌、茶马古道等等已有研究和名望的康巴文化不过是康巴文化沧海一粟,我们现在对康巴文化的发现、认识和探究仅仅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今后任重而道远。

  二,康巴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同样是藏区,“康巴”一个跨省区的藏族群体为何名杨四海?前人为什么总结出“治藏必先安康”的战略?清代、民国、解放后为何在康区建立独立行省?解放初邓小平为何要说“今天我们在西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首先开步走的是康东(即康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可以直接影响西藏。”中央为什么特批建立跨省区的“康巴卫视”?中国学术界建立康藏研究中心并多次召开康巴国际学术论坛,为何掀起康巴学术热?川、青、滇、藏为何多次举行大型的康巴文化艺术节?

  1、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康区成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枢纽,又由于康区位于西藏的东部边缘,使它成为汉藏文化接触交融的孔道。

  2、康区位于“天府之国”的边缘和管辖区,历史上四川丰足物资和人丁兴旺便于支持西藏。

  3、历史上西藏动乱频发,中央直接经略康区,使其成为治理西藏的战略依托。这个措施在后来平定朱尔默特叛乱,抵抗廓尔喀侵藏以及59年平定西藏叛乱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4、康区西连西藏,北接甘青,南达滇西北,联系了各地藏区。从战略意义上讲,稳定了康区,即能有效地影响甘、青,进而影响西藏。因此历史上康区是兵家必争之地。

  5、清代、民国筹建西康省的目的也有战略意图,即:“守康境,卫四川,援西藏,一举而三善备”的国防意义”,赵尔丰的改土归流,尹昌衡的西征治边,刘文辉建省设治等无不以康区为战略基地。

  6、和平解放西藏,康区是后方,是基地,门户,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7、历史上“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8、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播下汉藏文化交流的种子。玉树有公主庙、康定有“公主桥”、有关公主经过康区的传说不绝于耳。《吐蕃王朝世系明鉴定》:"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马,垦田种植、安设水磨 "。

  9、自元代开始,元朝使臣和蒙古大军源源不断经过康区,留下了留下了“斯俄”乡、虾拉拖这样的屯垦文化基地,留下了“霍尔”这样的文化交流结晶。同样自元代汉族居民源源不断移居康区,为康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过去甘孜、炉霍的不少木匠、泥匠、种菜人就是他们留下的后裔。许多菜名的借词和学习藏语的自编诗词就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

  10、历代藏区革命的摇篮。奴隶革命:公元九世纪,吐蕃东境朵甘(即今天的康区)地区爆发了平民和奴隶大暴动,藏族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被推翻;农奴革命:清代十九世纪中叶,贡布郎杰(1800年—1865年),藏语呼为“布鲁曼”,他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藏族农奴起义,威震全藏,震动朝廷;捍卫主权革命:鸦片战争时赴浙江宁波参加抗击英帝国主义入侵的2000名康巴藏族士兵壮烈牺牲;红色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经过炉霍、甘孜等地,第一个藏族自治政府在炉霍、甘孜成立。甘孜、炉霍成了名扬天下的藏区第一个红色根据地;解放运动:建立地下组织,支援西藏解放,仅在昌都战役中,德格女土司和头人夏格刀登,一起投入到对前线的支援,共计支援1.2万头牦牛。曲麦巴珍支前故事全国家喻户晓。

  三、康巴文化的多样性

  古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唯横断山区南北走向的六条江河,把千万年来,无法互相见面和交流的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在此连接起来。沿江河而上的北方和南方各民族终于在横断山区有相见、相交、相知、相融。因此,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康巴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多重性特点。昌都的卡若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方细石器文化、长江流域的粟米文化和南方的贝壳文化在此相遇。这是一个地理上“横断”的特点,决定了此地“横断”的文化特色。即把一种比较统一和单一的民族或文化在此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遇而“横断”成不同特点的小民族,多文化特点。

  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一旦经过被长期的“横断”、切割就会形成从最初的不伦不类到后来的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点,使康区变成了一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多种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的地方。据文献记载,这一带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出现过氐羌、笮、白狼、牦牛羌、多弥、东女、附国、当项、苏毗、南昭、白兰、吐谷浑等等,古代《史记》作家司马迁,作了一些初步的实地调查,就发现此地民族太多,司马迁用“君长以什数”形容民族之多。记录不清楚,于是来一个“皆氐羌”,留下了很多说不清的遗憾。

  众多民族的迁徙和交流,康区形成了我国民族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走廊”,或叫“藏彝走廊”。各民族的活动为我们康巴地区留下了许许多多极为珍贵而又非常独特的多样文化遗产。

  一直到今天,这个地区仍然保持着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文化的特点。就民族而言,有汉、藏、彝、纳西、羌、僳粟、白、独龙等十多个。就语言而言, 康巴地区能找到许多令人震惊不的许多语言小孤岛,从康定往西、木雅语、道孚语、新龙的扎巴语,这些藏族康巴方言区的独特语言小孤岛怎么形成的?不就是历史上,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你来我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民族融合的结果吗?

  就宗教而言,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在此发展,我的家乡,小小的甘孜县绒坝区,就有格鲁、迦萨、尼玛、噶举、本波五大教派的寺院。此外,康区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等。昌都芒康还有藏区独一无二的天主教村,形成了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彼此兼容,既求同,又存异的优良文化传统。

  就社会组织而言,如果说卫藏地区过去是典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康区社会形态除了封建农奴制(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封建地主经济。在社会组织方面,既有与西藏统一的基巧,宗、庄园等,又有分布于各地、互不统一,八方割据的土司头人。如德格土司,明正土司,霍尔五土司等。此外还有游牧部落组织,和保留原始父系氏族残余的“怕错”和“果巴”组织,以及妥坝的母系氏族残余组织等;就婚姻而言,丁青、芒康、白玉等不少地方保留了最古老的婚姻形态——一妻多夫制婚姻。此外还有建筑、艺术、风俗等,处处表现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多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我们这次从成都到炉霍几百公里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山一文、一沟一寺、一坝一节。再想想,康定的“安觉寺”、甘孜的“得贡布寺”、昌都的“噶玛寺”等的建筑风格是最典型的多民族建筑技术交融的结晶,今天康定、炉霍、甘孜一带,一个家庭就享受着汉藏两种文化交汇的日常生活,他们既过藏历春节,也过汉族中秋节,既讲汉语,又讲藏语、既供佛像,又贴对联,既吃大米、蔬菜、又吃糌粑、牛肉。既穿藏装,又穿汉装、西装,既相信山神、信仰来世,又相信市场,信仰金钱,既崇拜大慈大慧的佛教精神,又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精神。从各方面表现出康巴文化多样性、多重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北方的游牧文化和南方的农耕文化,中间还有“萨玛卓”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康巴传统文化。

  多种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以及多民族文化交流造就了康巴彪悍的骑士,无数的美女。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并存发展,造就了康巴文化的宽厚、大度、兼容、开放的特点。

  多种多样的民俗,培育和造就了今天康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高山、峡谷、草原、森林、江河、温泉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多种宗教信仰的力量,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构建今天康区的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提供了优厚的基础。

  自古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练就了康巴人藏族极具个性而又有富有经商传统的个性,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与其他藏区相异的独特文化魅力。从历史上的桑都昌、邦达昌到今天的登巴大吉、根曲扎西等出现了无数优秀的商人。

  四、结语

  康巴文化是康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双手和头脑创造并积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康巴文化以藏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多重性、复合性的地域特色。康巴文化具有历史久远、积淀丰厚、形态多彩、天人和谐的独特人文魅力。康巴文化既有传统的坚持,传统的魅力;又有现代的吸收和创新的光芒,造就了康巴人红色革命文化的传统和对外开放的经商传统。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