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亚东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与康马县毗邻,接壤印度、不丹两国,清朝后期曾称江孜至亚东边界地区为“靖西”。亚东以北有一片较开阔平坦的地区,被当地人称为卓木,分为上卓木和下卓木,当地人多居住于此,并汇集了各地商人,是一处热闹的边境小城。英国第一次武装入侵中国西藏地方之后,1893年《中英会议藏印续约》中要求开亚东为商埠。为防止英人凭借商贸深入西藏内部,扩展侵略势力,驻藏大臣升泰在亚东开关通商前上奏提议在亚东向北通往帕里的格林卡设立一座靖西内关,在亚东建立一座靖西外关,关外为通商地带,所有外国人不得擅自进入靖西外关内。经过考古调查发掘,今日在亚东河左岸仍残存南北两侧的关墙共计80余米,另有三处哨所遗址。1894年5月1日,亚东关开关通商,首任亚东关税务司为英国人戴乐尔。但因靖西关外人烟稀少,难以发展商贸,以及采买物品不便,亚东关前两任税务司戴乐尔与好博逊都曾试图将亚东关迁入靖西外关内,但皆遭到清政府拒绝。
1904年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途经亚东时,司令官詹姆斯·麦克唐纳下令,将靖西外关的关墙炸毁,于是当时亚东关的署理税务司韩德森得以进入靖西外关,并于关内的吉玛村租了两间房,改建成税务司的寓所。各路英印人员也涌入靖西关内的春丕村,购买西藏土产,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市场。1905年英印政府私自将春丕辟为新商埠,亚东税务司称其为“英国商埠”。但驻藏大臣和西藏噶厦一直坚持条约中规定的开亚东为商埠,拒不承认所谓的新商埠,因此英印政府想到了将春丕称为亚东,企图混淆两地的名字以达到将新商埠合理化的目的。将春丕称为亚东这一习惯起初在英印人之间流传,后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卓木地区的名字逐渐被亚东取代,曾经的上、下卓木最终变为上、下亚东,而最初设立海关的亚东,今日被称为老亚东,以示区分。
1906年,英印政府与清政府在北京签署《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条约中有一条规定要求中方在西藏任何部门不得雇佣洋员。1907年,亚东关因此在全国率先结束了洋税务司管理制度,张玉堂成为首位担任这一职务的中国人。但这一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受1911年辛亥革命的影响,驻扎在拉萨的清军也以响应辛亥革命的名义发起了武装起义。受到拉萨起义清军的影响,驻扎于靖西格林卡的清军也宣布起义,包围了海关监督衙门,抓住靖西同知兼亚东关监督马师周,要求发放军饷。后又前往税务司公馆,提前得到消息的税务司张玉堂已逃往英国驻亚东商务局,后总税务司委派张玉堂前往拱北海关(当时的拱北总关位于澳门)任职,亚东关的工作由关内的同文共事王曲策忍暂时代理。
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度受到干扰,英国在此时机推波助澜,促使西藏上层分裂分子掀起“驱汉”浪潮。作为清政府衙门的亚东关也不断受到骚扰,王曲策忍最终于1913年8月底将亚东关的工役遣散,家具出售,携带海关档案和现金前往印度大吉岭,海关大院立即被西藏地方当局封闭,亚东关结束了近二十年的开关历史。而王曲策忍带来的亚东关档案、图书、密码本、账册等全部移交给总税务司在印度的官员,暂存于印度加尔各答的汇丰银行,1916年才从印度邮寄回中国内地,存放于中国海关档案库。
